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所属的综合性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3年5月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3年7月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11月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经国务院批准,1965年3月成立西藏师范学校。根据西藏形势发展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75年7月成立西藏师范学院。为适应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1985年7月正式成立西藏大学。199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先后并入西藏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117.95万平方米,其中,河坝林校区、纳金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和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占地面积92.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2亿元,图书总藏量129万册,电子图书47万种,校园网是CERNET西藏主节点。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政法学院、师范学院、财经学院、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留学生部15个学院(部、中心)。
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134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共878人。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中具有正高职称的74人,占8.42%,具有副高职称的269人,占30.64%;具有博士学位的61人,占6.95%;具有硕士学位的528人,占60.13%。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创新创业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8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5人。
学校有各类在校生2.7万余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9338人,博士研究生40人,硕士研究生670人,留学生17人,各类成人生1.7万余人。
学校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生物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5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14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0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75项,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5项,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90项。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15项。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学校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羊八井宇宙线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级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共建重点实验室--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1个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西藏大学西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藏文古籍研究所。
近五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3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1.8亿多元。获得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藏文软件研发与推广应用”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藏族唐卡勉唐派”“藏族唐卡钦泽派”和“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书馆馆藏文献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分别入选第三批、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办学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推进,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组建了以北京大学为组长,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副组长,中央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成员的对口支援团队,在联合办学、师资培训、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先后与挪威、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尼泊尔等国家的十几所高校和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
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现已探索出了一条在极具特殊性的高原民族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路子,累计培养出6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在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今后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办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理念,抢抓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国家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一轮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等重大机遇,立足西藏,服务西藏,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努力培养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力争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科技大厦 电话: 400-617-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