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改革创新又是提高培养质量的路径甚至捷径,我们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这是研究生院院长王传奎教授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会上说过的一段话,正是秉承这一理念,研究生院逐渐形成了“一二三”的工作思路,即围绕“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条主线,运用改革、创新两大法宝,实现招生制度改革、培养质量监控、学位发展建设三大领域的突破。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遵从“一条主线、两大法宝、三大领域”工作思路,走上了内涵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招生制度,选拔优质种子
没有优质的种子,就难有丰收的喜悦。没有优秀的生源,就难以孕育出优秀的人才。为切实提高生源质量,不拘一格选人才,研究生院以制度创新为抓手,着力推行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研究生招生计划资源配置,调整完善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分配办法,把导师队伍、学科平台、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状况、培养质量和生源情况作为量化指标,对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实行量化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招生计划的量化管理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学院、导师重视科研项目、重视培养质量、重视招生宣传,质量意识、危机意识深入人心。
给学院、导师传导压力的同时,又不断加大学院和学科的招生自主权。2016年,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率先试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17名专业基础丰厚、科研能力突出的考生免试入学;心理学院成功举办首届“优秀本科生夏令营”活动,学科带头人、学位点导师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提高了考生对学校、学科学位点的了解程度与认可度,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学校储备了一批优质生源。
为选拔优质硕士研究生生源,学校相继出台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实施办法》《山东师范大学推荐免试硕士新生奖励办法》,实行对录取的985、211高校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减免学费、对所有录取的推免生给予一等学业奖学金奖励、优先推荐推免生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并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优先遴选推免生进行硕博连读、专门设立985、211高校毕业生调剂专项计划等优惠政策。
2015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每年以近20%的增幅持续增长,2017年报考人数8275人,创历史新高。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纷至沓来,大大改善了我校的生源结构。
加强学位点建设,改良肥沃土壤
有了优质的种子,还需要广袤的土地和肥沃的土壤。2014年,我校新增会计硕士、应用统计硕士、法律硕士3个专业学位类别和1个工程硕士(生物工程)专业学位领域,专业学位类别达到15个,工程领域达到6个;2015年,我校成为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成功增设4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基本上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和完整的博士、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3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生院通过水平评估、学科评估、合格评估、专项评估等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逐步引导我校的学位点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发展的轨道。坚持“有所为与所不为”的学位点建设思路,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品牌学科;开展学位授权点遴选培育工作,为第十二批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做准备。学位点建设由过去拓荒扩大土地的广度,转换为深耕细作增强土地的肥力和厚度。
学位点建设的重要成果载体就是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多出论文、出好论文,研究生院重新修订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及评阅管理办法》《山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实施办法》《山东师范大学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山东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16年,我校有4篇博士学位论文和9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数量列全省高校第二位,省属高校第一位,创历史最好成绩。“用体制制度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用研究生教育文化引导学生的价值导向”的工作理念在实践中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
学位点建设的主体在学院,主力在导师。只有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水平,才能使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土地更加肥沃。2015年学校修订出台了博士、硕士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不但提高了遴选标准,而且打破了博导招生资格终身制,首次对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进行审核,并规定凡连续三年未能通过招生资格审核(含不提出招生申请)的,其博士生导师资格自动终止,若以后再要求指导博士研究生,须重新参加新增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同时实施优秀导师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奖励等激励措施,已经形成了有奖有罚、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第四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结果揭晓,我校魏建、唐汉卫、李掖平、刘希玉、朱亚非5位教授榜上有名,获奖人数居全省高校第二位、省属高校首位。
改革培养模式,精心培育管理
精心的培育、科学的管理,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院以质量为核心,通过改革培养的关键环节,强化质量监控,提升培养质量。2012年,为突出专业学位教学特色,推动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研究生院专门启动了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有两批18门课程顺利通过验收。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重点课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示范课程犹如两架马车,并驾齐驱,全面提升了我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研究生的成才成长提高了丰富的养料。
我校在全省首创研究生教育督导制,聘请已过花甲之年的“学术大碗”再次回归教育教学一线,让他们参与督导课堂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质检”。我校的研究生教育督导制度被教育厅作为‘工作样板’在全省推广,对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课堂是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田和主阵地,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渠道。除了加强课程建设、创新考核方式、研究生公共英语课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论文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方法引入课程论文外,还将课堂延伸到国外,实施硕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选拔优秀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学习,学分互认,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办学正在不断深入。
优质的种子、肥沃的土壤、辛勤的培育、科学的管理,注定收获累累硕果。2016年度,共有1026名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613篇(含中文核心期刊224篇),其中CSSCI收录88篇(占)、EI收录86篇,SCI收录256篇、SSCI收录15篇,分别占全校对应发表论文总数的36.07%、22.22%、50.59%和55.56%,研究生已成为学校科研产出的主要力量,为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五年来,我校共有20篇博士学位论文、3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62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7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15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7门,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案例库6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7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入选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1个,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技能大赛决赛一等奖5项,获奖数量牢牢占据省属高校榜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科技大厦 电话: 400-617-2669